饿死的甄选文章

当前位置 /首页/饿死的甄选文章/列表
和别的皇帝比 不愁吃穿的梁武帝为什么会被饿死?

和别的皇帝比 不愁吃穿的梁武帝为什么会被饿死?

05-17
都知道皇帝肯定是要什么有什么的,要吃的有吃的,要喝的有喝的。但是我国历史上真的有被活活饿死的皇帝,就是不爱江山爱佛祖的皇帝--梁武帝萧衍。梁武帝活了86岁,最后确被活活饿死。梁武帝萧衍,是一个非常勤劳和有能力的人。...
齐桓公为何因接班人问题被饿死?为何成反面教材

齐桓公为何因接班人问题被饿死?为何成反面教材

12-09
令康熙皇帝掉泪的一位英雄就是“春秋五霸”之一的姜小白——齐桓公,他悲惨的暮年,令康熙有同病相怜之感。当时,诸位皇子贝勒,正在明争暗斗,对皇帝宝座虎视耽耽。年老体衰的康熙担心自己成为“齐桓公第二”。齐桓公,曾是春秋...
明亡三百六十年祭 不造反就饿死 能怪李自成吗?

明亡三百六十年祭 不造反就饿死 能怪李自成吗?

08-21
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,北京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团团包围,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仓皇从内宫出逃,在宦官王承恩的陪同下,吊死于煤山。这标志着明王朝在中国近三百年的统治正式结束。因这一年为旧历的“甲申”年,所以每...
周亚夫:汉朝封侯拜将位极人臣却最终饿死的将军

周亚夫:汉朝封侯拜将位极人臣却最终饿死的将军

08-16
周亚夫算得上出身名门,他父亲是汉初名将——刘邦口中“安刘氏者”的绛侯周勃,周勃不但在汉朝开国的历次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,还在刘邦死后协助铲除诸吕势力,迎立了后来的汉文帝,对刘氏江山可谓有再造之恩。不过周勃并不以...
民国大总统曹锟晚年的生活 为何饿死也不当汉奸

民国大总统曹锟晚年的生活 为何饿死也不当汉奸

06-23
曹锟(1862-1938),字仲珊,天津人。幼年失学,以贩布为生。1882年投淮军当兵,后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,1890年毕业。继而在袁世凯新建陆军任职。1912年民国成立后,任陆军第三师师长。1916年任直隶督军,1917年兼任直隶省长。1923年...
齐桓公为何被活活饿死 还被康熙当成了教材?

齐桓公为何被活活饿死 还被康熙当成了教材?

08-22
令康熙皇帝掉泪的一位英雄就是“春秋五霸”之一的姜小白——齐桓公,他悲惨的暮年,令康熙有同病相怜之感。当时,诸位皇子贝勒,正在明争暗斗,对皇帝宝座虎视耽耽。年老体衰的康熙担心自己成为“齐桓公第二”。齐桓公,曾是春秋...
和尚皇帝梁武帝宣扬佛法为何反而饿死于僧寺

和尚皇帝梁武帝宣扬佛法为何反而饿死于僧寺

08-03
梁武帝萧衍,身世显赫,自出身就带有传奇色彩,而后一路坎坷,成为南梁帝皇,成为皇帝后更是勤政爱民,大肆宣扬佛法,兴建寺庙,广积功德,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不该有污点的帝皇,最后死在了台城,更有学者认为,梁武帝是被生生饿死在台城的,这实...
赵飞燕与赵合德姐妹儿时被抛弃差点被饿死吗

赵飞燕与赵合德姐妹儿时被抛弃差点被饿死吗

12-06
赵飞燕、赵合德被皇帝专宠,正应了那句老话——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。赵家姐妹是双胞胎,二人是母亲与人私通后生下的。她们的母亲出身名门,是江都王刘建的掌上明珠江都郡主。这位江都郡主嫁给江都中尉赵曼为妻后,却不安于平淡...
菩萨皇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

菩萨皇帝萧衍引狼入室终落得饿死下场

07-09
萧衍的前半生,论文论武,都称得上是世之楚翘;可是,他的后半生,却无比昏庸,智商倒退,崇佛信佞,识人不明,终于国灭身死,令人不胜唏嘘感叹。萧衍本是有才之人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人,即现在的江苏武进县。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...
宋朝怪事 士兵们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?

宋朝怪事 士兵们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?

08-06
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,但也并非没有根据。先来说说两个疑问,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,北方南迁之人哪里去了?二是明明小米可以吃,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?我们知道,南宋刚开始时的主要将领,如岳飞、韩世忠...
功高震主的大汉名将 最后竟被活活饿死!

功高震主的大汉名将 最后竟被活活饿死!

11-04
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名将叫周亚夫,他父亲是刘邦的开国功臣周勃,周家这爷俩都凭借军功出将入相,在历史上十分罕见。不过,这爷俩打仗都是好手,但要是论起政治可都不擅长,周亚夫表现的尤为明显。周亚夫本人倒是无愧于大汉名将这个...
二战时日本统治越南 搜刮存粮饿死200万越南人

二战时日本统治越南 搜刮存粮饿死200万越南人

12-07
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说:“越南不会忘记二战前后,越南与日本那段不愉快的历史。”当初“大日本皇军”打着“帮助越南摆脱法国殖民统治”的旗号入侵越南,残酷的殖民统治导致200万越南人死于大饥荒。为屯物资疯狂搜刮存粮不...
北宋六贼之首蔡京死因 虽有重金却饿死在路上

北宋六贼之首蔡京死因 虽有重金却饿死在路上

08-24
蔡京的奸臣吗千百年来,蔡京都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,千百年来也都为人所不齿。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流行为很多历史上的恶人翻案,当然也有人为这位“大奸臣”站出来说话。薛中锐饰蔡京我们先将小说中描写的那...
朱元璋警告百姓 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

朱元璋警告百姓 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

03-14
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。他食元朝之毛,践元朝之土,世受元朝雨露之恩,却起兵打倒了大元,这怎么解释?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,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,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。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:他当初...
春秋五霸之首的他 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?

春秋五霸之首的他 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?

09-27
齐桓公(?-前643年10月7日),春秋五霸之首,公元前685-前643年在位,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,姜姓,吕氏,名小白。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,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,其母为卫国人。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...
“和尚皇帝”梁武帝为何饿死于僧寺

“和尚皇帝”梁武帝为何饿死于僧寺

11-09
“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。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,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朝佛教的兴盛。南北朝时,佛教大盛,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吃斋信佛、极力倡导发展佛教的皇帝,他曾四次舍...
揭秘蔡京宦海浮沉 被惩处后饿死在赴贬所路上

揭秘蔡京宦海浮沉 被惩处后饿死在赴贬所路上

07-20
蔡京在赴儋州贬所时,携带大量金钱,但是他的作恶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,在路上用钱也买不到东西,因此不由得感慨:“京失人心,何至于此。”最终,80岁的蔡京于七月二十一日饿死于潭州(今湖南长沙)崇教寺。在众多的海南贬官中,有大...
齐桓公他不纳善言 结局却是活活被饿死了!

齐桓公他不纳善言 结局却是活活被饿死了!

12-07
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早年是一个心胸宽广,知人善任的君王。当初,齐桓公从莒地归来,在半路上曾遭到管仲的伏击,在鲍叔牙的调解下,齐桓公坐上王位后非但没有责怪管仲,反而对他委以重任,此事还成为了一个流芳百世的佳话。桓...
汉景帝为什么将汉文帝时期的宠臣邓通给饿死

汉景帝为什么将汉文帝时期的宠臣邓通给饿死

06-24
汉文帝是历史上记载的一个英明皇帝,他开创的“文景之治”是整个汉朝的盛世。文帝厉行勤俭,连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丢掉,但对男宠邓通的宠爱却无以复加,在邓通身上所花的钱难以计数。他们不但出入相随,夜间更是同榻共眠...
八十多岁乞讨饿死的明朝宰相严嵩 细数严嵩十大罪

八十多岁乞讨饿死的明朝宰相严嵩 细数严嵩十大罪

08-04
严嵩于嘉靖二十年八月八日为相,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去位,二十多年来,最大的过恶如下:其一,信用心腹赵文华,使东南倭患愈演愈烈;其二,清除异已,继杀曾铣、夏言之后,又在嘉靖三十四年杀杨继盛,使明朝首先开杀谏臣之恶侧,随后又杀沈链...
话说君王那些事 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几位君王

话说君王那些事 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几位君王

01-30
历史上穷苦人饿死是常事,但如果要说皇帝也有饿死的,估计会有很多人不大相信。你还别不信,历史上确有好几位皇帝就是被活活饿死的。齐桓公为了传宗接代,娶了六个小老婆,生了一堆儿子。齐桓公原想立郑姬生的儿子为太子,但是另...
祸国殃民的四大妖姬之首最终活活被饿死

祸国殃民的四大妖姬之首最终活活被饿死

08-03
“红颜祸水”一词,想必大家经常能够在诸多宫廷剧之中听到。在封建社会,万人之上的天子掌握着国家大权,而天子身旁的女子也是确是尤其重要的。若是能够尽心扶持君王、处理好后宫政务,那便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站在身后的女人...
朱元璋的皇室子孙 为何饿死一半还杀一半?

朱元璋的皇室子孙 为何饿死一半还杀一半?

08-21
朱元璋称帝后,把朱氏家族所有潜在的生育能力发挥到了极限。他本人生了二十六个儿子,十六个女儿。他又鼓励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,不必承担任何工作,只需按人头领俸禄。于是,我们在史书中见到山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:晋府的庆城王...
她是历史上唯一被饿死的皇后 慈禧对她恨之入骨

她是历史上唯一被饿死的皇后 慈禧对她恨之入骨

03-16
皇后(huánghòu)简称为后,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(皇帝)正配的称号。[1]“后”与“後”,古已有之。“后”字原指君主,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,后引申指“君主的妻妾”,这是一个位份、称谓,而不仅仅是”皇帝后面的女人...
明太祖朱元璋警告老百姓 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

明太祖朱元璋警告老百姓 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

06-26
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:他当初参加起义,只是为了吃饭活命,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。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,是人生的一大污点。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“昔者朕被妖人(红巾军)逼起山野。”(《与元臣秃鲁书》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