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李治的甄选文章

当前位置 /首页/宗李治的甄选文章/列表
历史上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个无能软弱的皇帝吗

历史上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个无能软弱的皇帝吗

09-05
唐高宗李治是个怎样的人呢?我们普通人对他的评价认为他就是一种软弱的人,太宗传位给他真是瞎了眼了,最后大唐天下都差点给丢了,那么事实真相是这样吗?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:不争气的儿子,懦弱的丈...
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

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

10-12
“宫墙深深深几许”,就这样武媚娘一个人在寂寞的深宫中生活了几年,渐渐的武媚娘由懵懂的少年成长为风姿卓越的女子,她学习驯马,书法,希望太宗回心转意,但却未随其所愿。武媚娘不再期盼,她从失宠中懂得了“以才事君者久,以色事...
唐高宗李治王皇后简介 李治王皇后究竟怎么死的

唐高宗李治王皇后简介 李治王皇后究竟怎么死的

03-29
王皇后(628年?—655年),并州祁县(今山西省祁县)人,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,母柳氏。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,后来被废,废后被赐死。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氏,是元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,父亲是王仁祐,母亲柳氏,叔祖母是唐高祖李渊同母...
解密:唐高宗李治为何敢收留阿拉伯帝国追逃者?

解密:唐高宗李治为何敢收留阿拉伯帝国追逃者?

07-20
公元651年,波斯帝国(伊朗旧称)遭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侵袭,京城泰西封(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城)沦陷,波斯国王伊嗣俊殉难。伊嗣俊的儿子、也就是帝国的王储卑路斯“火线继位”,一边率残军退守抵抗,一边求助“国际干涉”。卑路斯...
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中有几个都登上了皇位?

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中有几个都登上了皇位?

12-19
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,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,是长孙皇后生育的嫡三子,本来皇位是轮不到李治的头上的,但是由于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相继被废,作为嫡三子的李治于是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,李治生性善良,心地柔...
历史唐高宗李治是昏庸懦弱的皇帝?

历史唐高宗李治是昏庸懦弱的皇帝?

09-17
唐高宗李治是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丈夫,历史上他一直是以儒弱昏聩的形象出现的,但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吗?历史上有很多人,在诸多史书的记载,以及文学作品的演绎中,是那种唯唯诺诺的怂蛋形象,其实真实的历史哪有那么简单。唐高宗...
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逊李世民 为什么被称“昏懦”?

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不逊李世民 为什么被称“昏懦”?

08-27
唐高宗为何被后世史家称“昏懦”: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,也是武则天的丈夫。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,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,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。因此,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“昏懦”。最晚从欧阳修...
揭秘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吗

揭秘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吗

09-10
唐高宗李治是个怎样的人呢?我们普通人对他的评价认为他就是一种软弱的人,太宗传位给他真是瞎了眼了,最后大唐天下都差点给丢了,那么事实真相是这样吗?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:不争气的儿子,懦弱的丈...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敢调戏后妈武媚娘?
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敢调戏后妈武媚娘?

10-21
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武则天在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入宫,被唐太宗封为才人,赐号武媚。唐高宗继位之后,武则天开始被封为昭仪,之后为皇后,和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。李治多病,武则天就开始逐步的收买人心,690年,武则天以周...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称为“昏懦” 后世人的污蔑
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称为“昏懦” 后世人的污蔑

03-17
唐高宗为何被称“昏懦”: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,也是武则天的丈夫。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,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,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。因此,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“昏懦”。最晚从欧阳修撰《新唐...
武则天搞定唐高宗李治的“杀手锏”到底是什么?

武则天搞定唐高宗李治的“杀手锏”到底是什么?

09-17
武则天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。她的父亲武士当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险,追随李渊造反,武则天本人在唐太宗时代,也有过出位之举。她不怕赌博,愿意赌上一把。病榻偷情,主动迎合太子李治一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,马上被深深吸引住...
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 一对夫妻皇帝的历史真相

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 一对夫妻皇帝的历史真相

04-05
唐高宗与武则天:历史的长河中,皇帝是一朵朵浪花,只不过,有的激起了惊涛骇浪,有的寂然无声。能让后世记住的皇帝委实不多,若非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,便是文治武功的圣明之主。因此,像唐高宗这样的皇帝,生在唐朝这个振聋发聩的国度...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称“昏懦” 后世史学家的污蔑

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称“昏懦” 后世史学家的污蔑

12-26
一座陵墓,埋葬了一位皇帝、四位皇后、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,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,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。康熙皇帝在位61年,死后葬于清东陵,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。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、孝庄昭西陵、乾...
唐高宗李治废太子李忠简介 长子李忠为何被废?

唐高宗李治废太子李忠简介 长子李忠为何被废?

08-10
李忠(643年-664年1月6日),字正本,唐高宗李治长子,母为宫人刘氏。由于柳奭与褚遂良、韩瑗、长孙无忌、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,于是在永徽三年立李忠为太子,六年为他元服。然而不久后就将他贬为梁王。显庆五...
唐高宗李治为何如此迷恋武则天?

唐高宗李治为何如此迷恋武则天?

08-24
李治是个文学青年,平时喜欢写写书法,陶冶性情。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,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,本来这大唐江山怎么也轮不到他的肩上。因为生性懦弱,李世民并不看好他。可是天上掉馅饼,皇太子和魏王争权,李治...
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概述及永徽之治

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的一生概述及永徽之治

08-03
李治简介:李治即唐高宗(628年—683年),字为善,汉族人。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(628年7月19日)出生,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(683年12月27日)崩殂,享年56岁,葬于乾陵(今陕西乾县),庙号高宗,谥号天皇大帝、天皇大弘孝皇帝、天皇大圣大弘...
唐高宗李治长子李忠是被人诬陷而死的吗?

唐高宗李治长子李忠是被人诬陷而死的吗?

01-03
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。李忠生于公元前643年,卒于664年,享年二十二岁。李忠在东宫出生,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高兴。并开设宴会邀请大臣们一起参加。酒酣之时,唐太宗起身跳舞,气氛十分活跃而高涨。除此之外,唐太宗以欢迎第一个...
捡便宜当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能当皇帝?

捡便宜当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能当皇帝?

01-03
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,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,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,纹理天成,呈“治万吉”三字,一时传为佳话。不过,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,所以并未过多关注。随着形势的发展,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,李世...
唐高宗李治什么时候登基称帝的?李治生平简介

唐高宗李治什么时候登基称帝的?李治生平简介

02-09
贞观二十三年(649)五月二十六日,唐太宗驾崩,二十七日,以礼部尚书、兼太子少师、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,太子少詹事、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、检校刑部尚书,太子右庶子、兼吏部侍郎、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、检校...
揭秘唐高宗李治爱了一个不应该去爱的人

揭秘唐高宗李治爱了一个不应该去爱的人

09-01
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气场很弱的老好人,却爱上了史上最强势的女人武则天。也许正是性格反差产生的引力,或者是当年的武媚娘还未曾蜕变成后来的武则天。总之,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丈夫,李治一生都很无奈。若非他的软弱善...
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?

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?

07-01
大唐贞观十年(六三六年)的一天,山西文水武家门前车马云集,原来这家的女儿被唐太宗选为才人,正要迎入宫去。母亲拉住女儿手,因不忍分别而痛哭失声。可是那女儿却毫无离别家人的伤感,反劝母亲道:“此行是去见天子,安知非福?何必...
唐高宗李治的恋母心理 高宗迷恋武则天是这原因

唐高宗李治的恋母心理 高宗迷恋武则天是这原因

12-15
唐高宗李治历来都被一些人看作是昏懦之君,被武则天以媚术迷惑,致使李唐王朝大权旁落。其实在这段历史时期,唐高宗的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了。事实上,高宗之所以会如此迷恋武则天,是由于他的恋母心理,使他对武则天产生了一种似...
李治是怎么死的?唐高宗李治死于服食丹药

李治是怎么死的?唐高宗李治死于服食丹药

08-03
李治是怎么死的?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,也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的鼎盛时期。相比其它朝代的帝王,唐代皇帝对不老的追求似乎也最强烈,“不老”的愿望换来的却是“速死”。李治在位长达34年,但他身体一直不好。《旧唐...
惊闻!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节 爱武则天因像妈妈

惊闻!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节 爱武则天因像妈妈

07-26
贞观二年(628)六月庚寅,李治出生,631年封为晋王。幼年聪慧,端庄安详,宽厚仁慈,和睦兄弟。贞观十七年,皇太子李承乾被废,魏王李泰被贬,遂被立为太子,后即位,时年二十二岁。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,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...
李治简介 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生平

李治简介 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生平

06-08
唐高宗李治(628-683年),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(649—683年在位),字为善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,为嫡三子。贞观五年(631年)封为晋王,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,他才于贞观十七年(6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