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臣的甄选文章

当前位置 /首页/重臣的甄选文章/列表
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“两面派”?

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“两面派”?

07-07
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,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。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,对于李鸿章来说,是成败存亡的关键。甲午战争失败,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,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,威望一落千丈。就连慈禧太后...
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?

晚清重臣李鸿章一顿便饭要吃掉多少银子?

09-18
和自己的老师曾国藩相比,李鸿章是个不计较小节的人。他敢于任事,勇于担当,不怕吃苦,不怕挨骂,但也不亏待自己。曾国藩一辈子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,虽说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,但从世俗的角度讲,生活质量并不高,尤其是亏欠了自己的...
解密: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曾流过的三次眼泪

解密:晚清重臣李鸿章历史上曾流过的三次眼泪

02-02
李鸿章之泪从17世纪中叶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,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,西方列强的崛起都走了一条向外殖民扩张、掠夺别国资源、占领世界市场的发展道路。无论是19世纪以前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亚、非、拉各国的历次战争...
董允是怎么死的?三国蜀汉重臣董允墓在哪

董允是怎么死的?三国蜀汉重臣董允墓在哪

09-24
董允是怎么死的?三国蜀汉重臣董允墓在哪董允(?-246年),字休昭,南郡枝江(今湖北枝江)人,三国时期蜀汉重臣,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。东汉末年,其父董和事刘璋为益州太守,刘备立太子时,允被选为洗马,后为黄门侍郎,延熙六年(公元243年)...
晚清史上重臣张之洞一生廉洁死后连丧葬费都不够

晚清史上重臣张之洞一生廉洁死后连丧葬费都不够

12-13
大凡受过高等教育,或者对中国近代史有所兴趣和了解的人,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张之洞张南皮的。张之洞(1837~1909),字孝达,号香涛、香岩,又号壹公、无竞居士,晚年自号抱冰,谥号文襄,生于贵州省贵筑县(今贵阳市),原籍清代直隶南皮(...
揭秘三国之-曹操晚年为何要杀掉重臣荀彧

揭秘三国之-曹操晚年为何要杀掉重臣荀彧

11-11
刘备说“汉贼不两立,王室不偏安”,是希望蜀汉后继者不要偏安一隅,恢复大汉的基业,然而到他儿子刘禅这辈儿时,就已经忘到九霄云外,唯有诸葛亮,成了孤独的殉道者,始终以恢复汉室为毕生追求,面对强魏,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。我们...
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竟然不乏当朝国丈

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竟然不乏当朝国丈

11-01
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,可谓是家喻户晓。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,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。“龙图包公,肺肝冰雪,胸次山河。报国尽忠,临政无阿。杲杲清名,万古不磨。”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。体现了包拯在...
清末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恩恩怨怨

清末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恩恩怨怨

06-09
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,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。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,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,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。早期的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,督两江,领四省,旗下幕僚更是人才...
扒一扒明朝重臣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最后怎么死的

扒一扒明朝重臣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最后怎么死的

07-15
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无数,被人敬仰,同时也被人唾骂着。一个人永远都在不断的前进着,为自己想要努力的东西不断的奋斗着。虽有那么多的成就,但人终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如鸿毛,不知道众人对洪承畴的死如何评价的,都各掺一半吧...
唐初四相王珪 和魏征一样从李建成旧部成重臣

唐初四相王珪 和魏征一样从李建成旧部成重臣

05-12
王珪(570年-639年),字叔玠,太原祁县(今山西祁县)人,唐朝宰相,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。王珪早年曾任太常治礼郎,因受叔父王頍牵连,逃遁终南山。唐朝建立后,王珪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、太子中舍人、太子中允,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,...
为何唐朝历史上的重臣们这么穷?

为何唐朝历史上的重臣们这么穷?

03-24
贞观只有23年,就是从627年到649年。贞观七年的时候,有一个大臣去世了,他是户部尚书。户部是唐朝六部之一,尚书是中央部长级的部长,只有六个。吏部,是管干部的;户部,管人口、赋税、土地,是管经济的;礼部,管国家礼仪;兵部,管国防...
隋朝重臣杨素为何将三个心爱女人先后送给他人

隋朝重臣杨素为何将三个心爱女人先后送给他人

04-11
很多电视剧里面都把杨素描写的是个奸恶之人,其实这这是小说影视的虚构情节,不能当真,历史上的杨素是隋朝重臣,是一个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人才,在帮助隋朝灭陈、打败突厥、剿灭叛军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,绝对的大隋开国功勋,同...
隋末重臣屈突通:被认为是评定王世充的头号功臣

隋末重臣屈突通:被认为是评定王世充的头号功臣

01-20
屈突通(557年-628年11月20日),复姓屈突,鲜卑名坦豆拔,原籍昌黎郡徒河县(在今辽宁省锦州市)人。先世为库莫奚种人,依附鲜卑慕容氏,后随北魏皇室迁居到洛阳。祖父屈突庆尚,任北魏黄门侍郎、北周邑川公,父亲屈突长卿,任北周开府...
晚清重臣张之洞为啥下午2点睡觉 晚上10点起床

晚清重臣张之洞为啥下午2点睡觉 晚上10点起床

02-09
张之洞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晚清“四大名臣”。提到中国晚清历史,必谈张之洞,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,每天下午二时睡觉,晚上十时起床办公。因为这事,还时常遭到别人的弹劾!张之洞(1837年9月2日-1909...
世人对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评价为何总是时好时坏

世人对晚清重臣左宗棠的评价为何总是时好时坏

03-25
左宗棠为晚清中国建立不朽功勋。左宗棠逝世后,清朝官方给予高度评价,朝廷称其“东平浙水,南靖闽都,西极昆仑,北清畿甸”,“伟烈长垂青史”,“为一代之伟人”;命入祀京师昭忠祠、贤良祠,各立功地建纪念专祠,饰终之典备极哀荣。...
马良怎么死的?三国蜀汉重臣马良死于哪场战斗

马良怎么死的?三国蜀汉重臣马良死于哪场战斗

04-12
马良(187年-222年),字季常,因眉毛中有白毛,人称白眉马良,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,马谡之兄,三国时期蜀汉官员。那么历史上的马良是怎么死的呢?马良生平简介:马家五常马良字季常,是襄阳宜城(今湖北宜城南)人。马良兄弟五人,都...
重臣卫瓘因为一句话 竟然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!

重臣卫瓘因为一句话 竟然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!

02-09
在三国的后期,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问题。即使是财大气粗的魏国也不例外,偏安西南的蜀国自不必说。在这一时期,有三个人物十分的出名,曹魏政权的邓艾、钟会以及蜀汉政权的姜维。尤其是姜维,简直就是蜀汉政权的顶...
南唐重臣韩熙载 为何沉溺于声色犬马“天上人间”

南唐重臣韩熙载 为何沉溺于声色犬马“天上人间”

03-17
夜读《新五代史》,多处见到一个熟悉的名字——韩熙载。这韩熙载便是传世名画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的“男一号”。五代大画家顾闳中的这幅《夜宴图》,以连环长卷方式描摹出南唐名臣韩熙载夜宴盛开、纵情声色的场景。画中参...
重臣曾国藩致命的性格弱点 爱生闷气源自其母亲

重臣曾国藩致命的性格弱点 爱生闷气源自其母亲

08-19
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?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。然而,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,作为一代重臣的他,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,还有一方军政局面,因此,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,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,以表...
清朝目不识丁的重臣李卫身上有何特质让雍正欣赏

清朝目不识丁的重臣李卫身上有何特质让雍正欣赏

07-19
历史上的李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重臣,在雍正在位期间,他凭借着自己圆滑的头脑,很得雍正帝的喜爱。历史上的李卫最初只是买了个小官,在自己的家乡任职。后来,雍正去江浙地区查巡水灾,正好遇到了李卫,雍正在与李卫接触的时候...
嘉庆皇帝禅让继位 为何要杀重臣和珅?

嘉庆皇帝禅让继位 为何要杀重臣和珅?

01-18
我想嘉庆诛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经济方面的,你是贪官,有军事方面,要振奋军心。有政治方面的,维护皇帝的皇权,千杆独断,可能这三个因素比较起来,军权和相权的矛盾可能更重要一些。公元1796年正月,在皇帝宝座上坐满了六十年的乾...
刘备的谋士缘何成为曹魏的托孤重臣?

刘备的谋士缘何成为曹魏的托孤重臣?

07-25
207年,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,亲自拜见司马徽。司马徽对他说:“你手下的谋士都是儒生俗士,岂识时务?识时务者在于俊杰,此间自有伏龙、凤雏。”刘备对此十分信服,亲自前往隆中,三顾茅庐,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。人们认为刘备前期难成...
蜀汉重臣诸葛亮为何不能成为千古一相?

蜀汉重臣诸葛亮为何不能成为千古一相?

06-06
诸葛亮其实算是一个千古忠臣,并非千古名相,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,这就有待于商讨了。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、弃细务,凡事必亲躬,说明身边人才贫乏,有良才而不用,以庸才而误事,没有识人之明,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...
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和齐泰结局都是怎么死的?

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和齐泰结局都是怎么死的?

04-09
毛主席曾经说过,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这句话直接点名了在政治斗争中军权的重要性,而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书生误国的事情,还有很多则人是有心杀敌,可是自己手中没有一兵一卒,眼睁睁看着局势恶化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书...
朱元璋杀开国重臣 为何有一人能善终

朱元璋杀开国重臣 为何有一人能善终

06-01
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。这句形容功臣下场的话用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,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了大杀功臣,当初和他称兄道弟,生死相依的兄弟们几乎被他斩尽杀绝。仅洪武十三年(1380)发生的胡惟庸案就牵...